胡凡出生在新化县游家镇乌石管区井冲村。听胡凡说,他用鼻子吹笛不是生而知之,也没有师从名家,更不是独家发明,是从小爱玩乐器,慢慢摸索出来的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中国广大农村受落后的经济影响,文化教育发展迟缓,农村文盲很多。胡凡的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门,在清贫的家庭里过着清贫的生活,可他生性好乐,唱山歌、吹口哨、用树叶含在嘴里吹乐曲,凡是那个时代的农村青年喜爱的娱乐他都喜爱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胡凡父亲从电影上看到那些吹笛子的镜头后,便萌生了制做笛子的想法,他从屋后满山翠竹中精心选好竹子,用烧红的铁丝在竹杆上烙出一排小圆孔,然后挖出竹杆里面的薄膜贴住笛子上的一个小孔作笛膜,笛子就算做成了。起初,他模仿电影里的人用手指按住笛子圆孔,嘴对着其中的一孔用力吹,由于气息不匀,响是响了,但不成曲;以后,他反复练习,悉心琢磨,居然也能吹出一些歌曲来。
胡凡最初学笛子是受了父亲的影响。他小时候看到父亲劳作之余经常吹笛子,觉得很好玩,受好奇心驱使,一次,他趁父亲白天出去干活时拿着笛子一阵乱吹,不但没吹成曲,反而把笛膜弄坏了,父亲回来发现后,没有骂他,只弄一片笛膜重新贴好,然后就教他吹笛子。胡凡脑壳聪明,很快学会了吹笛。那时家里穷,没钱买笛子,父亲的笛子不能据为己有,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做。自从有了自己的笛子后,胡凡随时带在身上随时吹,把一些经典歌曲吹得如行云流水,把个小小山村吹得欢腾起来。因为吹笛子出了名,那时每逢公社搞文艺演出,都要把胡凡喊去吹上几曲。
胡凡闲着没事时还摸索出了用鼻子吹笛。虽然那时由于各种原因,生活还困难,但他对乐器的爱好始终没有改变。如今,他能用鼻子吹笛一个多小时不停歇,吹出的歌曲既有经典的又有流行的,“我不识乐谱,不懂乐理,都是跟着电视和录音机学,以前我会吹100多首歌曲,现在有些歌词忘了,只能吹20来首了。”胡凡告诉记者。
胡凡来娄底城区已经7年了,跟小儿子住在一块,生活还算过得去。闲来无事,他便在金谷市场摆了一个小摊卖老鼠药、蟑螂药,每天赚个10多块钱。那杆随身带了几十年的笛子一直没换过。
“我摆摊是为了打发时光,吹笛子是一种爱好。现在网上的乐器太多,歌曲也多,农村青年没有谁喜欢吹笛子了,也没有几个会吹笛子了。我担心笛子会失传。”胡凡话语里含着隐隐的忧虑。